大灣區,大未來。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東發展帶來新機遇,推動各區域融合加速跑,帶來翻天覆地大變化,個中離不開“紅色基因”融入發展血脈的歷史底色。砥礪百年,再啟新章,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時間節點上,廣州日報灣區部與微社區e家通將推出 《活力灣區 紅色印記》全媒體系列報道,以一個個紅色景點、遺址、紀念館,串聯起一段段“紅色故事”,在故事講述中,緬懷革命先烈、汲取前行動力,讓“紅色基因”代代相傳。

“ 團一大廣場到了。”如今,穿城而過的地鐵六號線有個站名就叫團一大廣場。地鐵站的命名,也讓這個曾因歷史風云散去而沉寂的地方又熱鬧了起來,并被更多人所熟知。
走出地鐵站,在越秀南路與東園橫路交界處,矗立著一座醒目的紅砂巖雕塑。兩個四邊形基座承托著一面招展的團旗,仿佛一本打開的書。這本“大書”就是“團一大” 紀念雕塑,它無聲地提醒我們:謹記歷史,銘記光榮,將“團一大”精神代代傳下去。
在 廣州召開的“團一大”,是 中國共產黨歷史、中國青年運動史、 中國共青團歷史上的重要篇章。
今天,
我們就來聽一聽
“團一大”和東園的故事。
25人代表全國當時5000多名團員
在二十世紀初,東園( 如今團一大廣場所在地)一帶是廣州民眾集會和娛樂活動的一處重要場所,也是一系列重大歷史活動的發生地:
★1919年5月11日,廣州十萬群眾齊集東園,召開“國民大會”,要求取消“二十一條”,嚴懲國賊,這是我國現代史上,廣州人民反帝愛國斗爭的第一次行動;
★1920年5月1日,穗港工人、學生5000余人在東園舉行五一國際勞動節紀念大會,是我國第一次開展國際勞動節紀念活動……
★1922年5月5日至10日,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(簡稱團一大)在廣州東園召開,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(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前身)正式成立。
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達林等二人,中共中央局領導人和來賓陳獨秀、 彭湃、 劉爾崧、張善銘等,及全國勞動大會代表也都出席了開幕式,總人數達1500余人。達林回憶說,當時的會場充滿了節日氣氛,“人人笑容滿面,喜氣洋洋”。
根據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提供的團一大史料之《團一大代表簽名簿》,我們可以確定出席團一大的25人代表名單。他們分別來自團臨時中央部和 上海、 北京、廣州、 長沙等15個地方團組織,代表全國當時的5000多名團員。
“團一大”共開了6天,一共舉行了8次會議。會議通過了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》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》《青年工人農人生活狀況改良的議決案》等文件。5月10日晚上,代表們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了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,高尚德(君宇)、方國昌(施存統)、張太雷、蔡和森、 俞秀松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。在團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,方國昌被推選為書記。至此,中國青年團組織正式誕生,成為中國青年運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。
一封信為廣州“請來”團一大
“團一大”在廣州舉行,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。1922年,全國各地陸續開展恢復和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,中共中央局和團上海臨時中央局準備4月在上海召開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,正式建團。當年3月6日,中共廣東支部負責人 譚平山寫信給團臨時中央局代理書記施存統(方國昌),詳細闡述了早期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的概況和主要活動。這封信中還有一個重要內容,就是“主動爭取”了團一大在廣州的召開。在信的倒數第二句,譚平山寫道:“大會地點,如能夠改在廣州更好,因為比較的自由。”黨、團中央接受了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的建議,并且全國勞動大會也將在廣州召開,決定將會議延期至5月5日在廣州舉行。
為何選擇在5月5日召開“團一大”?
1922年5月5日,是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·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日,為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的革命團體,黨和團臨時中央局決定選擇這個日子召開全國青年團正式成立大會。
在南下廣州的途中,忍著蚊蟲肆無忌憚的叮咬,張太雷、蔡和森和達林起草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團綱、團章等重要草案,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團組織的第一份團綱和團章。達林記述,完成后大家高興地唱起了《國際歌》,他唱的是俄語,張太雷唱的是英語。

百年之后紅色在傳承
2012年5月,廣州市委、 市政府在東園舊址附近修建了“團一大”紀念廣場,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和場所。這一帶除了東園橫路,還有東園路、東園后街等 地名,均得名于歷史名園——東園。
東園一帶在一百年前,還是江邊淺灘。清末,此地成為 廣東水師提督 李準的別墅,范圍涵括今東園路、挹翠路、越秀南路、東堤三馬路等地,延伸至沿江東路近珠江河畔。因在東濠涌口,園內又有東關水汛、東鬼基等地名,故取名東園。 辛亥革命后東園被沒收充公,一度改為游樂場,后來遭受火劫,名園成為廢墟,目前僅留存一座門樓。
對今天的許多人來說,“東園”或許已經是有些遙遠的地名。但“團一大廣場”卻因為地鐵站命名等原因,越來越深入人們的記憶之中。歷史上,“ 東園廣場上的怒吼”曾經響徹云霄;如今,這里是憑吊先烈,追尋初心的革命舊址;未來,它也必將隨著廣州的發展,隨著中國的前行,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芒。
【記者 張玉琴 卜松竹】
【攝影 胡瀛斌】